HomeNews遠見報導:歡慶滿2週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下一步怎麼走?

News

2023-12-27

遠見報導:歡慶滿2週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下一步怎麼走?

記者:胡華勝

地方創生台灣茁壯已5年,而背後重要支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本週歡慶滿2週年,在「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的核心理念下,如何串接企業、地方與團隊仍是2024關鍵課題。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成立滿2週年,參與的團隊伙伴由第一年的130個增加到256個,遍布全國22個縣市,幾乎是翻倍的成長、遍地開花。

身為台灣第一個全國級的地方創生基金會,提倡與扮演共學、共創、共享平台的理念,在結合民間力量、整合資源,成為全國性創生實踐的大平台,究竟端出那些成果?接下來又將面臨那些可預測的變化與不可預測的挑戰?

 

用人才與科技對接未來

近幾年,數位科技、氣候災難、人口結構倒金字塔時代來臨,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直言「回不去了!」需重新定位與換位思考才能看見未來。

陳美伶表示,「舊方法到不了新的地方」,幸運的是3年疫情期間,地方創生做對了「數位轉型」與「人才培育」2件事。她認為,人才是通往趨勢發展的關鍵元素,因為掌握了這樣的關鍵要素,不僅沒被疫情打倒,反而更具韌性。

台灣自2019年開始推動地方創生,至今已經走過5個年頭,而台灣創生基金會也2歲了,回溯過去1年,陳美伶強調,「我們希望能夠打破同溫層,跟企業去對接,尤其是ESG及永續這樣的議題」。

 

2大成果發表:ESG、農村

盤點過去一年最大的成果,有2件事值得一提。第一件事是在2023年舉辦了2場ESG活動,邀請100多家的企業來看地方創生團隊做了什麼,用實際的展演(Demo Day)呈現出來,將「不再作文比賽的ESG報告」具體落實。

地方創生基金會也依據SDGs為團隊對應17項屬性,透過企業直接與團隊接觸的過程認識與了解團隊,建立團隊成為企業ESG合作伙伴的關係。

 

另一件則是邀請國立中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崔曉倩執行「雲嘉南地區農村樣態與發展蓋圖」調查報告。

報告中提出,台灣小農經濟的本質,很難靠一己之力因應農村人口急速減少、農村勞動力持續老化,及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結構性問題。

長期下來「農村好破」、「農民好老」、「農業好脆弱」的三農問題。試圖在不願意繼續務農與不想待在農村的大環境下,為農村的創生與創新角度,提供具體的調查數據做為產、官、學、社、研及新創各界參考指引。

 

攜手企業強化深耕力量

陳美伶表示,包括玉山銀行合作融資專案、亞洲跨境購物網站Pinkoi開設地方創生館、親子體驗活動平台Niceday合作冒險島傳說計畫、台灣微光行動協會照亮134個偏鄉部落計畫、台新金控提供資本市場諮詢、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協助花蓮書店的場地設立等,這些案例都透過企業的協助與輔導,讓地方創生平台上的團隊有好的工具可以使用,能進一步強化深耕的力量。

 

下個5年新局新挑戰

下個5年新局新挑戰對於下個5年,台灣地方創生要怎麼做?陳美伶表示,過去5年的累積,看到許多團隊已經茁壯起來了,諸如地方派系或對地方創生不滿,針對這些痛點需整理出來,進一步解決。

下個階段的目標就是讓地方創生能夠成為台灣在地生活的代名詞,達到鄉村跟城市的平衡、工作跟生活的平衡,以及自然跟人的平衡。其次,也能夠在亞洲其他國家有所串聯。

事實上,台灣自2019年開始推動地方創生,至今已經走過5個年頭,其間還面臨3年的疫情阻礙。接下來,2024年元月大選後,是否會有不同的執政者重新調整,或用新政策來取代已經執行5年多的地方創生?大多數地方創生團隊靠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獲得的大補帖計畫能否繼續?一旦預算用罄時還能自給自足?沒有補助的團隊存活率有多少?2024將是關鍵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