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4-15ESG企業串接計畫工作坊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委由炙星投創針對地方創生夥伴,規劃四堂培力課程與一堂Pre-demo DAY,透過實戰工作坊演練,提升簡報能力,積極爭取企業合作契機,成為企業ESG合作夥伴。
┃ 關於炙星投創 ┃
炙星投創致力培養與投資優秀的台灣新創團隊,將創新概念快速轉換成MVP (最小可行性商品)後,測試市場反應並持續優化,針對市場風口、人才引薦、商模建置提供協助,成就每個團隊。
┃課程價值特色┃
■ 全系列四堂課,步驟化讓報名學員,在課程結束後,產出一份正式的商業企畫簡報。
■ 思維篇為全系列總綱,內容篇、設計篇、台風篇除了解構知識點,並強化實戰訓練。每名學員皆需上台,演練所學,導師做當場的調整。
■ 每堂課搭配助教,隨時關注學員學習狀況,並在實作時段時,搭配導師做學員問題的解惑。┃參與團隊┃
1. 98裡作
2. 元初豆坊
3. 田野勤學
4. 年年有鰆
5. 老木創生木制所
6. 來宜蘭迺菜市場
7. 昔日文山煤礦裡面的螢火蟲書屋
8. 俗女村
9. 紅瓦貓再生美學
10. 集大陳
11. TC Time Walk
12. 和平島地質公園
13. 山海屯社會企業
14. 旅庫彰化
15. 逆風劇團
16. 豐園漆藝資材行
17. 島內散步
-
2023-03-253月25日辦理2023年度小聚集結全台築夢實踐家
-
經歷疫情之後,萬物復甦,生機盎然,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2023年度小聚由Deloitte勤業眾信地方創生服務團隊協助辦理,今日於Shangri-La Taipei 台北遠東香格里拉展開難能可貴的地創夥伴新朋友老朋友見面會!
我們期待透過此聚會,讓創生夥伴分享近期在地行動的推進與內容,期許這一場匯聚全台團隊的交流機會,攜手共創「在地行動」+「SDGs指標」+「商業模式」的永續方程式。距離去年1/18年度小聚,基金會平台夥伴分佈涵蓋22個縣市,今日共有50個團隊上台分享,其中有大約2/3的團隊都是去年尚未加入的夥伴,歡迎加入基金會平台成為大家庭的一份子。
今日也特別邀請Deloitte永續發展服務團隊負責人陳盈州資深會計師專題演講「以ESG為標竿.共繪企業永續藍圖」分享地方創生行動方案需要回應永續發展指標接軌國際。而除了奇步應用團隊講解官網功能優化與內容編修外,今年度的專案合作單位「StarWorks Academy 炙星投創」、「Sunrise 旭時報寧旭媒體」、「Niceday」也出席參與,並預告計畫內容,鼓勵夥伴積極爭取。
美伶姊表示,台灣現在面對許多困境,不管是兩岸問題或是氣候變遷、人口結構挑戰、數位的挑戰,目前最需要的正是能為這塊土地付出,最棒的正能量,期許我們集結能量帶給台灣不一樣的未來。
來自華麗轉身省府日常散策朱怡甄說,因為不簡單才更需要我們努力,這句話也激勵許多創生夥伴!因為有地方創生夥伴才有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我們願意真正去面對大家的需求,歡迎大家參與基金會年度計畫,並向基金會提出需求。
相聚很可貴,但離別後才是真正的開始,各位築夢實踐家,讓我們一起投入地方,推動國民外交,吸引全世界的人來到台灣吧!
感謝今日出席貴賓:任聿新董事、京城銀行營運管理部經理何沁澐、食力傳媒創辦人童儀展、遠見雜誌主編胡華勝、天下雜誌《微笑台灣》總監李佩書、玉山銀行地方創生小組蒞臨,為年度小聚增添光彩。
-
2023-03-143月14日Deloitte高雄財務課程@中鋼集團大樓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與Deloitte合作,為了提供更貼近夥伴們需求之財務課程,去年12/28這天辦理第一梯次課程,更榮幸邀請到Deloitte地方創生服務團隊負責人李紹平資深執行副總經理來為大家講課,當天也有多位離島的創生夥伴出席,會後大家給予課程的滿意度也很高!可惜尚有許多平台夥伴未能到場參與。
因此基金會商請Deloitte團隊將第二梯課程移師到高雄辦理,讓來自台南、高雄、屏東、台東的團隊都能到場聆聽學習。
感謝Deloitte地方創生服務團隊負責人李紹平資深執行副總經理親自授課,以及南區主持會計師郭麗園會計師蒞臨指導。
-
2023-02-202023年度玉山銀行地方創生貸款專案網頁上線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攜手玉山銀行 推出全台首創「地方創生多元融資方案」(EDM更新)
2/20 更新優惠方案:
1.小型企業貸款第一段優惠從三個月拉長到六個月。2.第二段利率設定利率減碼,地方創生團隊適用優惠比一般顧客優惠。
3.不動產貸款手續費減免從1000元提高至2000元。
(專案緣起)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為全台唯一聚焦地方創生的民間平台,在陪伴地方創生夥伴的同時,發現許多團隊因身處偏鄉所面臨的現金周轉困境,或是不易爭取到較適宜的融資方案,為協助團隊站穩經營腳步與財務資源支持,特別攜手玉山銀行推出全台首創「地方創生多元融資方案」,首創業界先例並打破傳統金融限制,依團隊成長歷程、經營模式與資金用途,客製化專屬融資方案,額度最高500萬,另享有不動產貸款優惠,只要登錄於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平台者皆可申請。
為讓團隊更了解地方創生多元融資方案,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與玉山銀行於8月16日共同舉辦說明會,此外也邀請兩家地方創生企業代表同時也是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分別是南投竹山「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及花蓮「家咖哩」創辦人任聿新,分享如何透過創新模式帶動地方經濟之歷程。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表示,地方創生相當仰賴「由下而上」的民間力量,要振興地方產業「必須找出地方的DNA」發掘當地的獨特之處並與產業結合,發展出商業模式,然而成功商業模式背後更需要穩健資金支持。而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的成立,是希望以民間推動的方式,串起全台所有地方創生團隊需要的資源、資金、技術、通路等,並與企業界相互媒合,目前加入到基金會平台中的地方創生團隊已超逾百個。地方創生並非在短時間內可達成,此次與玉山銀行的合作,是希望藉重玉山長期投入地方創生、社會創新領域之豐富經驗,陪伴地方創生團隊邁向穩定成長。
玉山銀行個人金融事業總處副總經理鍾德明表示,玉山深耕台灣小微企業已逾10年,自2018年起,領先業界回應地方產業需求,於總行成立專案小組,推出全台首創「地方創生專案」,為在地企業打造營運輔導與資金兼具的整合性服務,另與政府、產業公(協)會、學校與財團法人研究所等夥伴攜手合作,並加入縣市政府地方創生輔導團隊,至今已扶植超過20種產業,投入約66億元,協助逾千家在地企業取得資金。除產業面扶植外,為支持地方創生團隊發展,玉山自今年起,與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合作,以「資金提供」、「品牌曝光」及「培育人才」三大面向,共同為在地打造友善「創生」環境。
地方創生逐漸在台灣成為一門顯學,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與玉山銀行將持續攜手發揮影響力,提供所有團隊夥伴資源協助,以實際行動協助地方建立長久發展的商業模式,實踐「永續城鄉」的美好願景。「地方創生多元融資方案」申請詳情請洽玉山銀行02-25621313分機6005。
-
2022-12-26台灣首份地方創生體檢報告出爐 為台灣找解方更看見在地韌性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今日舉辦周年成果交流會,現場邀請致力推動地方創生發展之政府、學界、企業、民間代表與地方創生團隊夥伴外,會中同時對外發布「台灣地方創生體檢報告」,這份體檢報告不僅是台灣首份地方創生體檢報告,更是自2019地方創生元年啟動以來,涵蓋面向最廣、集結第一線團隊資料之地方創生調查報告,無論是對政府未來政策發展、了解地創樣貌或是提供地創團隊營運規劃,甚至企業ESG投入策略,都可找到多元解方。
•
政府自2019年初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隨後就遇到百年大疫,以至於地方創生的第二、三年,始終被疫情陰影籠罩,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表示,基金會選擇在去年2021年疫情嚴峻之際成立,就是希望與政府資源互補,集結民間關注地方創生的力量,由基金會發起創生平台串聯角色,給予全台各地的創生夥伴團隊支持,協助團隊整合與對接資源。時值基金會成立周年,特別委託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遠見民意研究調查」進行全台地方創生團隊調查,希望透過第一線數據與資料收集,了解從2019-2021年這三年來,地方創生團隊組織樣貌、遇到的營運困境與疫情挑戰為何,及政府政策契合性等,而體檢的成果,更將成為基金會未來努力的方向。
•
這份全台首份的地方創生體檢報告,主要從組織樣態、服務內容營收、營運願景、疫情挑戰、政府資源五大內外部面向來進行調查。本次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團隊成立時間在5年內,佔受訪團隊的35.1%,成立時間為6~10年,占29.8%,正顯示創生團隊多為新成立組織。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中發現除了青壯人力是創生主力外(創辦人年齡介於30-39歲佔42.5%),負責人年齡65歲以上者佔24.2%,印證地方創生是「全齡共創」,絕非只是年輕人的事,世代合作更能為地方創生挹注不同的活力。在服務內容上看到團隊「從在地文化找到產業DNA」,團隊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前三大排名為「觀光旅遊規劃」(68.1%)、「農產品整合行銷」(58.5%)、「環境教育、友善農業」(56.9%),這些服務內容多與在地對接,顯現獨特在地性,顯示團隊在創造自己產業同時,也朝振興地方產業目標邁進。
•
面對疫情挑戰,原本憂心各地的地方創生團隊能否挺過風暴?所幸調查發現,雖然近九成團隊營運受到疫情影響,但絕大多數團隊沉著應戰,有85.6%的團隊針對疫情進行營運調整,包括「開創第二商品/服務」 (48.9%)與「導入新數位工具」 (38.3%),「積極轉型展現在地韌性」,將危機化為轉機。在發展痛點上,人才與資金是關乎企業永續發展的兩大關鍵資源,本次調查在問到營運困境的時候,高達70.7%的團隊直指「團隊人才不足」,人才是推動地方創生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如何留才與吸引人才,也成為團隊營運與政府施策未來重點。
•
陳美伶指出,自政府創生政策提出以來,短短三年時間即能如此深層擾動地方,即便還有許多困難需克服,但我們仍看到台灣永續希望。2022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平台已集結了140個創生團隊夥伴,而體檢的成果,除了提供給關注地方創生的各界人士,也將作為基金會未來努力方向。地方創生是一個沒有期程的永續計畫,必須傾聽地方聲音,隨時滾動規劃,讓內容、方法更符需求,才能為台灣的區域均衡發展提供有效解方,未來我們將持續整合民間力量,讓創生平台發揮更大功能,協助各地萌發的創生行動成長綻放,讓台灣這一代人可以安居樂業,下一代可以安身立命!
-
2022-12-212022尋路共創塾_地方見學旅第九站:澎湖
-
【關於尋路共創塾】
2022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期待透過林事務所的企劃經驗展開雙方合作,規劃一趟的全台尋路交流計畫,計畫將以一月一地的節奏,期盼能走遍台灣各縣市,聆聽地方聲音,進行雙向交流,期待透過這樣行動創造在地交流,並能 經由認識與挖掘,串連起更多後續合作,共創的好機會。
【地方見學旅】
第一階段為預計造訪一地的三個團隊,安排個別造訪及互動交流,能更為深刻,透過這樣方式,能真正聆聽在地團隊的心聲並了解其所需協助的問題。
第二階段,將緊接著將擇合適地點來舉辦「在地共創」為名的交流會,由林事務所 林承毅執行長主持,活動進行時間預計在拜訪完在地團隊之後進行,活動將對外開放報名,並將邀請已拜訪過的三組地方團隊共同出席,期盼能在兩個小時的過程中,針對地方以及各自面臨的困境,進行綜合性的交流對談,透過這樣的方式能為地方的未來梳理出一條可期的方向。
∙
【第九站:澎湖】
從基隆、桃園、台中、彰化、嘉義、高雄、屏東、花蓮,最後一站我們來到澎湖,兩天一夜共拜訪海的時候、離島出走2個團隊以11個團隊參與在湖西鄉紅羅社區舉辦的澎湖共創交流會。
∙
首站我們來到有澎湖忠孝東路之稱的中正路,拜訪「海的時候」主理人筠喬,⽬前有將近⼗個地⽅⽂創品牌商品進駐該店,她同時兼任⾺公⾼中國樂社社團老師,希望能夠透過教育,累積國⾼中⽣的在地認同感,建立澎湖青年的在地自信。筠喬本身也是斜槓好多身分的工作者,用理性的設計能力幫助地方團隊有好的商品包裝,用感性的藝術家精神幫助傳統文化(褒歌吟唱)可以透過各種形式被傳承延續。第二天一早,雖然冬日冷冽,但可以和一群關心澎湖地方創生的夥伴們相聚於紅羅社區活動中心,室內的溫度跟隨著團隊的熱情升高了好幾度。有為數不少的團隊創辦人是移居者,因為喜歡澎湖風景而留下來,也因為看見在地文化的獨特風情投入文化推廣的行列,也有看見海洋資源課題的食魚教育團隊、幫助地方風土物產做數位行銷的團隊,而大多位也加入澎湖縣農嶼海青年創⽣協會,藉由跨域合作促進澎湖縣內青年共同發展符合商業效益、旅遊教育及海洋永續的經營模式。
下午我們也榮幸參與了@離島出走「裊裊炊煙,找回鹹香味:澎湖傳統魚乾加工廠-永振發魚灶修復完工分享會」, 看見這群青年如何透過找尋自己的過程,也一步一步找回在地居民與土地的連結,也藉由修復魚灶的過程讓地方耆老和曾經參與過產業繁榮時期的長輩,找回無法被復刻的鹹香滋味,全齡共創漁村的生意和生機。而魚灶的未來「永振發魚灶」,之後將開設相關文化料理課程,歡迎大家有機會到澎湖到此品嚐。
對觀光客來說,澎湖有絢麗的花火節與鮮味直送的海產,但對澎湖青年來說,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讓越來越多人願意留下來,持續在這裡生活是最重要的。
∙
本次共創交流會一共11個團隊與會:
1. 海洋途徑潛⽔店
2. 島覔解⽅整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3. 年年有鰆
4. 澎湖縣⾝⼼障礙者休閒運動推廣協會
5. 樸植作⼯作室
6. ⿊潮特產⾏
7. 澎湖縣農嶼海青年創⽣協會
8. 海的時候
9. 潮澎湖
10. 三甲⽂化⼯作室
11. 離島出走 isle.travel
∙本次也邀請基金會任聿新董事以及顏能通董事加入兩天參訪行程一起和團隊們交流,兩位董事在參訪過程中,提醒夥伴們千萬要想辦法生存下來的重要性,也不吝和大家交流商業模式操作以及公私協力的經驗和想法。
∙
主辦單位: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企劃統籌:林 事務所
-
2022-11-162022尋路共創塾_地方見學旅第八站:花蓮
-
【關於尋路共創塾】
2022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期待透過林事務所的企劃經驗展開雙方合作,規劃一趟的全台尋路交流計畫,計畫將以一月一地的節奏,期盼能走遍台灣各縣市,聆聽地方聲音,進行雙向交流,期待透過這樣行動創造在地交流,並能 經由認識與挖掘,串連起更多後續合作,共創的好機會。
【地方見學旅】
第一階段為預計造訪一地的三個團隊,安排個別造訪及互動交流,能更為深刻,透過這樣方式,能真正聆聽在地團隊的心聲並了解其所需協助的問題。
第二階段,將緊接著將擇合適地點來舉辦「在地共創」為名的交流會,由林事務所 林承毅執行長主持,活動進行時間預計在拜訪完在地團隊之後進行,活動將對外開放報名,並將邀請已拜訪過的三組地方團隊共同出席,期盼能在兩個小時的過程中,針對地方以及各自面臨的困境,進行綜合性的交流對談,透過這樣的方式能為地方的未來梳理出一條可期的方向。
∙
【第八站:花蓮】
從基隆、桃園、台中、彰化、嘉義、高雄、屏東後第八站來到花蓮,兩天一夜共拜訪牛犁社區交流協會、集大陳(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2個團隊以及12個團隊參與在 #天賜糧源 舉辦的花蓮共創交流會。
∙
首站來到壽豐鄉豐山村拜訪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在 2001 年成立「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開始結合有志一同的居民進行社區營造。長期關心社區的老人、婦女、青少年等族群,牛犁社區交流協會逐漸發揮影響力,也栽培許多新生代生力軍,建立豐田地方知識教案,於2021年起,和壽農社區發展協會、阿改玩生活有限公司、山東野表演坊,共同組成「山下線」地方創生團隊,致力於打造花蓮地區返鄉和移居的支持系統。雅帆姊、富民、竣旻和團隊夥伴帶我們穿梭巷弄,介紹目前社區中的據點和駐村空間,可以看見許多他們陪伴社區一起成長的軌跡,雖是短暫停留但能感受到他們努力發展出「身為豐田人」的地域認同。
天色漸暗,接著我們來到花蓮市民意里大陳一村,迎接我們的是大陳第三代趙孝嚴,以她為首的「#集大陳」是一個非常真摯溫馨的社區品牌,因為家族皆是1955年從大陳島撤退來台的大陳義胞,因想念已逝母親的家鄉菜,2020年回到村子展開一場尋味之旅。孝嚴運用她的創意和美感結合數位工具轉譯大陳義胞的文化,走進她目前的工作室也是以前家人生活的空間,雖然人事已非但在她的言談中流露之溫厚情意,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希望大家能藉由空間活化和文化行動認識大陳特有的風俗民情。
隔天一早我們來到花蓮的最南邊,路途遙遠到可以充飽幸福電波的富里,剛辦理完「#穀稻秋聲」音樂節的 #天賜糧源 基地,在一旁的平闊綠野圍繞下,展開花蓮共創交流會。存在於移居與返鄉花蓮的議題,來來回回在每個團隊的資源系統中激盪著,全齡共創、文化扎根、地方知識、公共參與、人才培力、綠色商機、永續旅遊等等,都能感受到大家為了挖掘地方環境與文化資源,投入了非常多的心血,也致力於把地方課題轉換為新興事業的契機,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始終有一群創業者願意在花蓮展開自己的事業,用心探索與土地對話,終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對觀光客來說,花蓮很美又很遠,但對留下來生活的人而言,有的是時間交流各自的在地認同。
∙
本次共創交流會一共12個團隊與會:
1.花蓮縣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
2.移居實驗事
3.社團法⼈花蓮縣⼤比⼤家庭關懷協會
4.斜槓⽣活⽂化有限公司
5.花蓮農村矽⾕實驗室
6.洄瀾無毒
7.東華⼤學⼈⽂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
8.酸柑好野
9.⼤農⼤富雨淋甜點
10.熊良心
11.天賜糧源
12.超吉誠食
∙
本次也邀請基金會東區董事, #超吉誠食 餐飲集團創辦人任聿新董事加入兩天參訪行程一起和團隊們交流,超吉誠食是一間移居花蓮的人們所組成的公司,透過漁民合作互助,逐步實踐產銷合一的理念。任董事在參訪過程中,也不吝和大家交流他的經驗和想法,期待未來在花蓮的大家可以突破行政區域的劃分,串連共好共享的在地資源系統。
∙
主辦單位: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企劃統籌:林 事務所
-
2022-09-202022尋路共創塾_地方見學旅第七站:屏東
-
【關於尋路共創塾】
2022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期待透過林事務所的企劃經驗展開雙方合作,規劃一趟的全台尋路交流計畫,計畫將以一月一地的節奏,期盼能走遍台灣各縣市,聆聽地方聲音,進行雙向交流,期待透過這樣行動創造在地交流,並能 經由認識與挖掘,串連起更多後續合作,共創的好機會。
【地方見學旅】
第一階段為預計造訪一地的三個團隊,安排個別造訪及互動交流,能更為深刻,透過這樣方式,能真正聆聽在地團隊的心聲並了解其所需協助的問題。
第二階段,將緊接著將擇合適地點來舉辦「在地共創」為名的交流會,由林事務所 林承毅執行長主持,活動進行時間預計在拜訪完在地團隊之後進行,活動將對外開放報名,並將邀請已拜訪過的三組地方團隊共同出席,期盼能在兩個小時的過程中,針對地方以及各自面臨的困境,進行綜合性的交流對談,透過這樣的方式能為地方的未來梳理出一條可期的方向。
【第七站:屏東】
從基隆、桃園、台中、彰化、嘉義、高雄後第七站來到屏東,兩天一夜共拜訪泗林衛生室、大小港邊、福灣巧克力3個團隊以及11個團隊參與在潮好玩幸福村舉辦的屏東共創交流會。
首站來到潮州鎮拜訪由閒置多年的衛生所改造的屏東可可專賣店,目前由返鄉青年規劃籌設為推廣以推廣屏東可可產業及食農知識分享的行銷據點,這裡不賣藥但卻有療癒人心的場域。午後來到潮好玩幸福村與11組地方團隊進行深度的共創交流會,感受到屏東全齡共創的能量,充滿活力和願景,且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晚間來到林邊鄉拜訪大小港邊團隊,由青年們親自走訪市場做田野調查,搭配在地私廚的巧思,結合地方物產的海鮮晚宴。隔天上午我們來到福灣巧克力莊園,認識屏東可可產業生態系,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最短但卻有著深遠的影響力,也足以作為推動地方品牌可借鏡的案例。
·
本次共創交流會一共11個團隊與會:
1.萬巒採集⼿~這裡好好⽣活所
2.福灣巧克⼒
3.屏東智慧農業學校+屏東縣⾼樹觀光產業協會
4.來聊共創⼯作室
5.⼤地⼩學堂
6.泗林衛⽣室
7.⼤⼩港邊,熱帶漁林
8.畸零地創造股份有限公司
9.創夢客⼯作室
10紅氣球書屋
11.深活共構
·
本基金會陳董事長也在共創交流完畢之後,特別提幾點建議:
✔地方創生要解決人口外流導致分布不均的問題,希望可以透過振興地方經濟而促進就業機會增加。
✔由於台灣的公司法制面較健全,希望地方創生團隊可以用公司的模式生存下來。
✔企業在不得不提出ESG報告的情況下,在S社會面,企業可用參與的方式長期陪伴地方團隊成長。
✔地方創生沒有SOP,應該找出地方DNA的特色,運用生活中的體驗讓更多人認識地,來吸引更多關係人口增加。
✔讓孩子從小認識自己的家鄉,培養留鄉的能力。
·
主辦單位: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企劃統籌:林 事務所
-
2022-08-242022尋路共創塾_地方見學旅第六站:高雄
-
【關於尋路共創塾】
2022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期待透過林事務所的企劃經驗展開雙方合作,規劃一趟的全台尋路交流計畫,計畫將以一月一地的節奏,期盼能走遍台灣各縣市,聆聽地方聲音,進行雙向交流,期待透過這樣行動創造在地交流,並能 經由認識與挖掘,串連起更多後續合作,共創的好機會。
【地方見學旅】
第一階段為預計造訪一地的三個團隊,安排個別造訪及互動交流,能更為深刻,透過這樣方式,能真正聆聽在地團隊的心聲並了解其所需協助的問題。
第二階段,將緊接著將擇合適地點來舉辦「在地共創」為名的交流會,由林事務所 林承毅執行長主持,活動進行時間預計在拜訪完在地團隊之後進行,活動將對外開放報名,並將邀請已拜訪過的三組地方團隊共同出席,期盼能在兩個小時的過程中,針對地方以及各自面臨的困境,進行綜合性的交流對談,透過這樣的方式能為地方的未來梳理出一條可期的方向。
【第六站:高雄】
從基隆、桃園、台中、彰化、嘉義後第六站來到高雄,兩天一夜共拜訪流動部落、橋仔頭白屋、叁捌地方生活3個團隊以及9個團隊參與在白屋舉辦的高雄共創交流會。
首站來到左營區拜訪建業新村中的流動部落,了解「以住代護」的團隊如何透過文化體驗活動辦理,並用建築專業去回應聚落中的老屋活化及青年創業的議題。午後來到橋頭糖廠拜訪橋仔頭白屋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白屋團隊在橋頭糖廠扎根經營,並擴大區域承租雨豆樹廣場空間創立 「W∞D藝術空間」作為實驗基地,如何以青年為主體經營舊空間、 透過區域新定位展開創新產業型態、藝術駐村的資源整合。而第三個團隊拜訪我們來到鹽埕,走進傳統市場活化的場域,在這個高雄蛋黃區快速發展的壓力下,叁捌地方生活希望找到商業與文化的平衡,透過解決地方資訊不對稱,引導更多關係人口進到沒落的商場與市場,在保留在地文化與生活的同時, 也創造更多年輕世代於鹽埕落地生根的可能。
本次高雄共創交流會來自林園、岡山、鳳山、鹽埕、左營、楠梓、大寮、大樹區等9個團隊與會:
橋仔頭白屋股份有限公司
雄青ㄟ林園創行者
墟聲創營有限公司
野農學校星埕漫遊
杏福-舊好生活
梓辰文化創造
鐵幕農創
陽光果子
台青蕉本基金會陳董事長也在共創交流完畢之後,特別提幾點建議:
✓台灣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在北部,而高雄的老年人口佔17.6%接近超高齡,長期為了建設而建設,很想知道高雄人對自己未來的定位是什麼?科技大廠的進駐,是為地方帶來正面效益的嗎?人口會增加嗎?還是其實壓迫了許多人回到南部的條件?人口是否回流和科學園區進駐沒有絕對的相關,大部分的人回到地方是為了想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也是地方創生的真諦。
✓請大家不要為了申請計畫而計畫,一定要先想辦法生存再來思考是否一定要計畫補助,還是要想想回到地方的起心動念和熱忱。
✓地方創生其實是去中心化,實現真正民主,因此沒有SOP,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DNA。突破行政區域的疆界,真實地回到「生活圈」的生活樣貌。
✓鼓勵壯世代,五十歲以上的人,期待讓他們在投入地方創生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與和想像,全齡共創。
主辦單位: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企劃統籌:林 事務所
-
2022-08-10行銷鄉鎮魅力 台馬地方創生跨國線上交流會啟動
-
為促進台灣與馬來西亞地方創生經驗分享與交流,自7月起至年底,由本基金會與馬來西亞P Lab聯合策劃,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天下雜誌微笑台灣協辦的2022「小地方大未來」台馬地方創生跨國線上交流會,每月都將舉辦一場線上交流會,邀請台灣與馬來西亞12位地域實踐者分享雙方的區域活化經驗,主題涵蓋社區營造、地方品牌、循環經濟等議題,透過地方創生典範案例交流,一同激盪未來城鄉共好的發展模式。
由本基金會陳董事長促成的台馬跨國線上論壇,邀請微笑台灣總監李佩書與馬來西亞P Lab卓衍豪擔任系列論壇主持人,陳董事長表示,本系列交流會的開展是台馬地方創生合作的重要時刻,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是全台唯一聚焦地方創生的民間平台,除串聯民間資源投入地方創生、把全國地方創生團隊匯集於此,更希望作為國際想了解台灣地方創生發展的門戶,無論是想要理解台灣作法或尋找地方創生合作夥伴,更希望將台灣成功經驗推廣出去。
台馬首場交流會於7月31日晚間舉行,由陳董事長和顏能通、柯勇全、任聿新三位董事參與,及來自台灣與馬來西亞關心地方創生現況的民眾線上參與。第一場交流會主題「地方創生始於社區扎根」邀請台馬兩國長期投入社區營造的台南山海屯社會企業執行長許明揚和馬來西亞柔州「麻河時光」創辦人張國強聊聊在地方蹲點會面臨的課題,例如如何透過社區營造組織,優化老街區的生活環境、提升老街區人潮並整合在地業者推動觀光產業,推展地方創生的新生活運動。
許明揚更分享老屋改造經驗並結合實境體驗,並認為文化資產的虛實整合已成為未來十年的重要議題;張國強則分享精采的在地媒體創辦雜誌經驗,幫助社區居民找到文化自信。兩位與談人雖然分屬不同國家文化,但都認為幫助社區就是幫助自己,社區營造要像流域的概念一樣互助而非單打獨鬥。
2022「小地方大未來」台馬地方創生跨國線上交流會,自7月至12月將舉辦6場次,邀集台馬12位地域實踐者來進行跨國線上交流,主題涵蓋社區營造、地方創生、老屋活化、產業轉型、地方品牌、職人工藝、循環經濟等,讓台灣了解自身的文化優勢及地方內容,也看見馬來西亞觀光資源以外,更深度的人文社會脈絡,歡迎關心地方創生與城鄉永續發展的朋友免費報名參與。第二場「特色遊程設計從挖掘地方DNA開始」即日起開放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