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成果分享

成果分享

2022-12-26
台灣首份地方創生體檢報告出爐 為台灣找解方更看見在地韌性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今日舉辦周年成果交流會,現場邀請致力推動地方創生發展之政府、學界、企業、民間代表與地方創生團隊夥伴外,會中同時對外發布「台灣地方創生體檢報告」,這份體檢報告不僅是台灣首份地方創生體檢報告,更是自2019地方創生元年啟動以來,涵蓋面向最廣、集結第一線團隊資料之地方創生調查報告,無論是對政府未來政策發展、了解地創樣貌或是提供地創團隊營運規劃,甚至企業ESG投入策略,都可找到多元解方。

政府自2019年初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隨後就遇到百年大疫,以至於地方創生的第二、三年,始終被疫情陰影籠罩,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表示,基金會選擇在去年2021年疫情嚴峻之際成立,就是希望與政府資源互補,集結民間關注地方創生的力量,由基金會發起創生平台串聯角色,給予全台各地的創生夥伴團隊支持,協助團隊整合與對接資源。時值基金會成立周年,特別委託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遠見民意研究調查」進行全台地方創生團隊調查,希望透過第一線數據與資料收集,了解從2019-2021年這三年來,地方創生團隊組織樣貌、遇到的營運困境與疫情挑戰為何,及政府政策契合性等,而體檢的成果,更將成為基金會未來努力的方向。

這份全台首份的地方創生體檢報告,主要從組織樣態、服務內容營收、營運願景、疫情挑戰、政府資源五大內外部面向來進行調查。本次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團隊成立時間在5年內,佔受訪團隊的35.1%,成立時間為6~10年,占29.8%,正顯示創生團隊多為新成立組織。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中發現除了青壯人力是創生主力外(創辦人年齡介於30-39歲佔42.5%),負責人年齡65歲以上者佔24.2%,印證地方創生是「全齡共創」,絕非只是年輕人的事,世代合作更能為地方創生挹注不同的活力。在服務內容上看到團隊「從在地文化找到產業DNA」,團隊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前三大排名為「觀光旅遊規劃」(68.1%)、「農產品整合行銷」(58.5%)、「環境教育、友善農業」(56.9%),這些服務內容多與在地對接,顯現獨特在地性,顯示團隊在創造自己產業同時,也朝振興地方產業目標邁進。

面對疫情挑戰,原本憂心各地的地方創生團隊能否挺過風暴?所幸調查發現,雖然近九成團隊營運受到疫情影響,但絕大多數團隊沉著應戰,有85.6%的團隊針對疫情進行營運調整,包括「開創第二商品/服務」 (48.9%)與「導入新數位工具」 (38.3%),「積極轉型展現在地韌性」,將危機化為轉機。在發展痛點上,人才與資金是關乎企業永續發展的兩大關鍵資源,本次調查在問到營運困境的時候,高達70.7%的團隊直指「團隊人才不足」,人才是推動地方創生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如何留才與吸引人才,也成為團隊營運與政府施策未來重點。

陳美伶指出,自政府創生政策提出以來,短短三年時間即能如此深層擾動地方,即便還有許多困難需克服,但我們仍看到台灣永續希望。2022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平台已集結了140個創生團隊夥伴,而體檢的成果,除了提供給關注地方創生的各界人士,也將作為基金會未來努力方向。地方創生是一個沒有期程的永續計畫,必須傾聽地方聲音,隨時滾動規劃,讓內容、方法更符需求,才能為台灣的區域均衡發展提供有效解方,未來我們將持續整合民間力量,讓創生平台發揮更大功能,協助各地萌發的創生行動成長綻放,讓台灣這一代人可以安居樂業,下一代可以安身立命!

 

2022-12-21
年度地方創生關鍵字|共好、 信任、創新,先合作再分工的行動要訣
年度地方創生關鍵字|共好、 信任、創新,先合作再分工的行動要訣

「共好」、「信任」與「創新」對地方創生的未來下了一個很棒的註腳,在地夥伴團結合作、一同創新打響地方品牌,以永續為核心的「共好」機制,是需持續共同努力的課題。

或許是疫情趨緩,抑或是九合一地方選舉動員的推波助瀾,2022年最後一季,地方持續被擾動著。

這三個月來,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各式大型活動紛紛恢復舉辦,中小型的展會、市集、座談會也從未停歇。我看到熟悉的地創團隊穿梭在活動現場,所有主理人的身影在這一季中能量盡出,展現無比熱情與活力,也帶動許多重要議題討論的浪潮。在疫情與選戰的紛亂中,一道由地方創生帶動的正向發展光芒正在綻放,著實令人開心與感動。

收穫地方創生關鍵字

十月微笑台灣舉辦的亞洲城鄉創生論壇上,總監李佩書對地方創生做了這樣的釘選,她說:「地方創生的核心是共好,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合作、也是人對環境的珍惜善待。」

十一月矽谷創投教父Tim Draper出席今年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活動演講提到,「台灣是很美的地方,人民受到很好的教育,你們所需要的是信任彼此、嘗試錯誤,直到取得成功。」

嚴長壽總裁在第三屆台灣地方創生年會的分享中,引用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的一段話,「靠對抗既有現實,你永遠無法改變現狀。要改變現狀,就試著建立新的模式讓既有的模式自然被淘汰。」

這三段話的意涵,扣合了「共好」、「信任」與「創新」三個概念,對地方創生的未來也下了一個很棒的註腳。

形成典範 產業串連打團體戰

新北金山溫泉因為雪隧通車,一度消失在台灣溫泉地圖中,也曾因陸客北海岸旅行社制式行程的規劃,陷入被路過與錯過的窘境。

但金山人勇於看到自己的優勢,捐棄本位成見,創造先合作再分工的機制,在疫情期間,透過「北海創生」公共論壇凝聚在地人的土地認同,共創新的商業模式,以「金山漫遊」地域品牌,打造「值得來超過一百次的金山深度探索」整合遊程,串連區域內的「食、宿、遊、購、行、湯」各種生活體驗與身心療癒活動,迎接解封後的國內外遊客。

2022-12-21
2022尋路共創塾_地方見學旅第九站:澎湖

【關於尋路共創塾】

2022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期待透過林事務所的企劃經驗展開雙方合作,規劃一趟的全台尋路交流計畫,計畫將以一月一地的節奏,期盼能走遍台灣各縣市,聆聽地方聲音,進行雙向交流,期待透過這樣行動創造在地交流,並能 經由認識與挖掘,串連起更多後續合作,共創的好機會。

  

【地方見學旅】

第一階段為預計造訪一地的三個團隊,安排個別造訪及互動交流,能更為深刻,透過這樣方式,能真正聆聽在地團隊的心聲並了解其所需協助的問題。

第二階段,將緊接著將擇合適地點來舉辦「在地共創」為名的交流會,由林事務所 林承毅執行長主持,活動進行時間預計在拜訪完在地團隊之後進行,活動將對外開放報名,並將邀請已拜訪過的三組地方團隊共同出席,期盼能在兩個小時的過程中,針對地方以及各自面臨的困境,進行綜合性的交流對談,透過這樣的方式能為地方的未來梳理出一條可期的方向。

【第九站:澎湖】

從基隆、桃園、台中、彰化、嘉義、高雄、屏東、花蓮,最後一站我們來到澎湖,兩天一夜共拜訪海的時候、離島出走2個團隊以11個團隊參與在湖西鄉紅羅社區舉辦的澎湖共創交流會。

首站我們來到有澎湖忠孝東路之稱的中正路,拜訪「海的時候」主理人筠喬,⽬前有將近⼗個地⽅⽂創品牌商品進駐該店,她同時兼任⾺公⾼中國樂社社團老師,希望能夠透過教育,累積國⾼中⽣的在地認同感,建立澎湖青年的在地自信。筠喬本身也是斜槓好多身分的工作者,用理性的設計能力幫助地方團隊有好的商品包裝,用感性的藝術家精神幫助傳統文化(褒歌吟唱)可以透過各種形式被傳承延續。

第二天一早,雖然冬日冷冽,但可以和一群關心澎湖地方創生的夥伴們相聚於紅羅社區活動中心,室內的溫度跟隨著團隊的熱情升高了好幾度。有為數不少的團隊創辦人是移居者,因為喜歡澎湖風景而留下來,也因為看見在地文化的獨特風情投入文化推廣的行列,也有看見海洋資源課題的食魚教育團隊、幫助地方風土物產做數位行銷的團隊,而大多位也加入澎湖縣農嶼海青年創⽣協會,藉由跨域合作促進澎湖縣內青年共同發展符合商業效益、旅遊教育及海洋永續的經營模式。

下午我們也榮幸參與了@離島出走「裊裊炊煙,找回鹹香味:澎湖傳統魚乾加工廠-永振發魚灶修復完工分享會」, 看見這群青年如何透過找尋自己的過程,也一步一步找回在地居民與土地的連結,也藉由修復魚灶的過程讓地方耆老和曾經參與過產業繁榮時期的長輩,找回無法被復刻的鹹香滋味,全齡共創漁村的生意和生機。而魚灶的未來「永振發魚灶」,之後將開設相關文化料理課程,歡迎大家有機會到澎湖到此品嚐。

對觀光客來說,澎湖有絢麗的花火節與鮮味直送的海產,但對澎湖青年來說,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讓越來越多人願意留下來,持續在這裡生活是最重要的。


本次共創交流會一共11個團隊與會:
1. 海洋途徑潛⽔店
2. 島覔解⽅整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3. 年年有鰆
4. 澎湖縣⾝⼼障礙者休閒運動推廣協會
5. 樸植作⼯作室
6. ⿊潮特產⾏
7. 澎湖縣農嶼海青年創⽣協會
8. 海的時候
9. 潮澎湖
10. 三甲⽂化⼯作室
11. 離島出走 isle.travel 

本次也邀請基金會任聿新董事以及顏能通董事加入兩天參訪行程一起和團隊們交流,兩位董事在參訪過程中,提醒夥伴們千萬要想辦法生存下來的重要性,也不吝和大家交流商業模式操作以及公私協力的經驗和想法。


主辦單位: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企劃統籌:林 事務所
 

2022-11-16
2022尋路共創塾_地方見學旅第八站:花蓮

【關於尋路共創塾】

2022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期待透過林事務所的企劃經驗展開雙方合作,規劃一趟的全台尋路交流計畫,計畫將以一月一地的節奏,期盼能走遍台灣各縣市,聆聽地方聲音,進行雙向交流,期待透過這樣行動創造在地交流,並能 經由認識與挖掘,串連起更多後續合作,共創的好機會。

  

【地方見學旅】

第一階段為預計造訪一地的三個團隊,安排個別造訪及互動交流,能更為深刻,透過這樣方式,能真正聆聽在地團隊的心聲並了解其所需協助的問題。

第二階段,將緊接著將擇合適地點來舉辦「在地共創」為名的交流會,由林事務所 林承毅執行長主持,活動進行時間預計在拜訪完在地團隊之後進行,活動將對外開放報名,並將邀請已拜訪過的三組地方團隊共同出席,期盼能在兩個小時的過程中,針對地方以及各自面臨的困境,進行綜合性的交流對談,透過這樣的方式能為地方的未來梳理出一條可期的方向。

【第八站:花蓮】

從基隆、桃園、台中、彰化、嘉義、高雄、屏東後第八站來到花蓮,兩天一夜共拜訪牛犁社區交流協會、集大陳(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2個團隊以及12個團隊參與在 #天賜糧源 舉辦的花蓮共創交流會。

首站來到壽豐鄉豐山村拜訪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在 2001 年成立「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開始結合有志一同的居民進行社區營造。長期關心社區的老人、婦女、青少年等族群,牛犁社區交流協會逐漸發揮影響力,也栽培許多新生代生力軍,建立豐田地方知識教案,於2021年起,和壽農社區發展協會、阿改玩生活有限公司、山東野表演坊,共同組成「山下線」地方創生團隊,致力於打造花蓮地區返鄉和移居的支持系統。雅帆姊、富民、竣旻和團隊夥伴帶我們穿梭巷弄,介紹目前社區中的據點和駐村空間,可以看見許多他們陪伴社區一起成長的軌跡,雖是短暫停留但能感受到他們努力發展出「身為豐田人」的地域認同。

天色漸暗,接著我們來到花蓮市民意里大陳一村,迎接我們的是大陳第三代趙孝嚴,以她為首的「#集大陳」是一個非常真摯溫馨的社區品牌,因為家族皆是1955年從大陳島撤退來台的大陳義胞,因想念已逝母親的家鄉菜,2020年回到村子展開一場尋味之旅。孝嚴運用她的創意和美感結合數位工具轉譯大陳義胞的文化,走進她目前的工作室也是以前家人生活的空間,雖然人事已非但在她的言談中流露之溫厚情意,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希望大家能藉由空間活化和文化行動認識大陳特有的風俗民情。

隔天一早我們來到花蓮的最南邊,路途遙遠到可以充飽幸福電波的富里,剛辦理完「#穀稻秋聲」音樂節的 #天賜糧源 基地,在一旁的平闊綠野圍繞下,展開花蓮共創交流會。存在於移居與返鄉花蓮的議題,來來回回在每個團隊的資源系統中激盪著,全齡共創、文化扎根、地方知識、公共參與、人才培力、綠色商機、永續旅遊等等,都能感受到大家為了挖掘地方環境與文化資源,投入了非常多的心血,也致力於把地方課題轉換為新興事業的契機,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始終有一群創業者願意在花蓮展開自己的事業,用心探索與土地對話,終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對觀光客來說,花蓮很美又很遠,但對留下來生活的人而言,有的是時間交流各自的在地認同。

本次共創交流會一共12個團隊與會:

1.花蓮縣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

2.移居實驗事

3.社團法⼈花蓮縣⼤比⼤家庭關懷協會

4.斜槓⽣活⽂化有限公司

5.花蓮農村矽⾕實驗室

6.洄瀾無毒

7.東華⼤學⼈⽂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

8.酸柑好野

9.⼤農⼤富雨淋甜點

10.熊良心

11.天賜糧源

12.超吉誠食

本次也邀請基金會東區董事, #超吉誠食 餐飲集團創辦人任聿新董事加入兩天參訪行程一起和團隊們交流,超吉誠食是一間移居花蓮的人們所組成的公司,透過漁民合作互助,逐步實踐產銷合一的理念。任董事在參訪過程中,也不吝和大家交流他的經驗和想法,期待未來在花蓮的大家可以突破行政區域的劃分,串連共好共享的在地資源系統。

主辦單位: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企劃統籌:林 事務所

2022-09-20
2022尋路共創塾_地方見學旅第七站:屏東

【關於尋路共創塾】

2022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期待透過林事務所的企劃經驗展開雙方合作,規劃一趟的全台尋路交流計畫,計畫將以一月一地的節奏,期盼能走遍台灣各縣市,聆聽地方聲音,進行雙向交流,期待透過這樣行動創造在地交流,並能 經由認識與挖掘,串連起更多後續合作,共創的好機會。

  

【地方見學旅】

第一階段為預計造訪一地的三個團隊,安排個別造訪及互動交流,能更為深刻,透過這樣方式,能真正聆聽在地團隊的心聲並了解其所需協助的問題。

第二階段,將緊接著將擇合適地點來舉辦「在地共創」為名的交流會,由林事務所 林承毅執行長主持,活動進行時間預計在拜訪完在地團隊之後進行,活動將對外開放報名,並將邀請已拜訪過的三組地方團隊共同出席,期盼能在兩個小時的過程中,針對地方以及各自面臨的困境,進行綜合性的交流對談,透過這樣的方式能為地方的未來梳理出一條可期的方向。

 

【第七站:屏東】

從基隆、桃園、台中、彰化、嘉義、高雄後第七站來到屏東,兩天一夜共拜訪泗林衛生室、大小港邊、福灣巧克力3個團隊以及11個團隊參與在潮好玩幸福村舉辦的屏東共創交流會。

首站來到潮州鎮拜訪由閒置多年的衛生所改造的屏東可可專賣店,目前由返鄉青年規劃籌設為推廣以推廣屏東可可產業及食農知識分享的行銷據點,這裡不賣藥但卻有療癒人心的場域。午後來到潮好玩幸福村與11組地方團隊進行深度的共創交流會,感受到屏東全齡共創的能量,充滿活力和願景,且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晚間來到林邊鄉拜訪大小港邊團隊,由青年們親自走訪市場做田野調查,搭配在地私廚的巧思,結合地方物產的海鮮晚宴。隔天上午我們來到福灣巧克力莊園,認識屏東可可產業生態系,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最短但卻有著深遠的影響力,也足以作為推動地方品牌可借鏡的案例。

·

本次共創交流會一共11個團隊與會:

1.萬巒採集⼿~這裡好好⽣活所

2.福灣巧克⼒

3.屏東智慧農業學校+屏東縣⾼樹觀光產業協會

4.來聊共創⼯作室

5.⼤地⼩學堂

6.泗林衛⽣室

7.⼤⼩港邊,熱帶漁林

8.畸零地創造股份有限公司

9.創夢客⼯作室

10紅氣球書屋

11.深活共構

·

本基金會陳董事長也在共創交流完畢之後,特別提幾點建議:

✔地方創生要解決人口外流導致分布不均的問題,希望可以透過振興地方經濟而促進就業機會增加。

✔由於台灣的公司法制面較健全,希望地方創生團隊可以用公司的模式生存下來。

✔企業在不得不提出ESG報告的情況下,在S社會面,企業可用參與的方式長期陪伴地方團隊成長。 

✔地方創生沒有SOP,應該找出地方DNA的特色,運用生活中的體驗讓更多人認識地,來吸引更多關係人口增加。

✔讓孩子從小認識自己的家鄉,培養留鄉的能力。

 ·

主辦單位: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企劃統籌:林 事務所


 

2022-08-24
2022尋路共創塾_地方見學旅第六站:高雄

【關於尋路共創塾】

2022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期待透過林事務所的企劃經驗展開雙方合作,規劃一趟的全台尋路交流計畫,計畫將以一月一地的節奏,期盼能走遍台灣各縣市,聆聽地方聲音,進行雙向交流,期待透過這樣行動創造在地交流,並能 經由認識與挖掘,串連起更多後續合作,共創的好機會。

  

【地方見學旅】

第一階段為預計造訪一地的三個團隊,安排個別造訪及互動交流,能更為深刻,透過這樣方式,能真正聆聽在地團隊的心聲並了解其所需協助的問題。

第二階段,將緊接著將擇合適地點來舉辦「在地共創」為名的交流會,由林事務所 林承毅執行長主持,活動進行時間預計在拜訪完在地團隊之後進行,活動將對外開放報名,並將邀請已拜訪過的三組地方團隊共同出席,期盼能在兩個小時的過程中,針對地方以及各自面臨的困境,進行綜合性的交流對談,透過這樣的方式能為地方的未來梳理出一條可期的方向。

 

【第六站:高雄】

從基隆、桃園、台中、彰化、嘉義後第六站來到高雄,兩天一夜共拜訪流動部落、橋仔頭白屋、叁捌地方生活3個團隊以及9個團隊參與在白屋舉辦的高雄共創交流會。

首站來到左營區拜訪建業新村中的流動部落,了解「以住代護」的團隊如何透過文化體驗活動辦理,並用建築專業去回應聚落中的老屋活化及青年創業的議題。午後來到橋頭糖廠拜訪橋仔頭白屋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白屋團隊在橋頭糖廠扎根經營,並擴大區域承租雨豆樹廣場空間創立 「W∞D藝術空間」作為實驗基地,如何以青年為主體經營舊空間、 透過區域新定位展開創新產業型態、藝術駐村的資源整合。而第三個團隊拜訪我們來到鹽埕,走進傳統市場活化的場域,在這個高雄蛋黃區快速發展的壓力下,叁捌地方生活希望找到商業與文化的平衡,透過解決地方資訊不對稱,引導更多關係人口進到沒落的商場與市場,在保留在地文化與生活的同時, 也創造更多年輕世代於鹽埕落地生根的可能。

 

 

本次高雄共創交流會來自林園、岡山、鳳山、鹽埕、左營、楠梓、大寮、大樹區等9個團隊與會:

橋仔頭白屋股份有限公司

雄青ㄟ林園創行者
墟聲創營有限公司
野農學校 

星埕漫遊
杏福-舊好生活
梓辰文化創造
鐵幕農創
陽光果子
台青蕉

 

本基金會陳董事長也在共創交流完畢之後,特別提幾點建議:

✓台灣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在北部,而高雄的老年人口佔17.6%接近超高齡,長期為了建設而建設,很想知道高雄人對自己未來的定位是什麼?科技大廠的進駐,是為地方帶來正面效益的嗎?人口會增加嗎?還是其實壓迫了許多人回到南部的條件?人口是否回流和科學園區進駐沒有絕對的相關,大部分的人回到地方是為了想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也是地方創生的真諦。

✓請大家不要為了申請計畫而計畫,一定要先想辦法生存再來思考是否一定要計畫補助,還是要想想回到地方的起心動念和熱忱。

✓地方創生其實是去中心化,實現真正民主,因此沒有SOP,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DNA。突破行政區域的疆界,真實地回到「生活圈」的生活樣貌。

✓鼓勵壯世代,五十歲以上的人,期待讓他們在投入地方創生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與和想像,全齡共創。

 

主辦單位: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企劃統籌:林 事務所

2022-08-10
行銷鄉鎮魅力 台馬地方創生跨國線上交流會啟動

為促進台灣與馬來西亞地方創生經驗分享與交流,自7月起至年底,由本基金會與馬來西亞P Lab聯合策劃,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天下雜誌微笑台灣協辦的2022「小地方大未來」台馬地方創生跨國線上交流會,每月都將舉辦一場線上交流會,邀請台灣與馬來西亞12位地域實踐者分享雙方的區域活化經驗,主題涵蓋社區營造、地方品牌、循環經濟等議題,透過地方創生典範案例交流,一同激盪未來城鄉共好的發展模式。

 

由本基金會陳董事長促成的台馬跨國線上論壇,邀請微笑台灣總監李佩書與馬來西亞P Lab卓衍豪擔任系列論壇主持人,陳董事長表示,本系列交流會的開展是台馬地方創生合作的重要時刻,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是全台唯一聚焦地方創生的民間平台,除串聯民間資源投入地方創生、把全國地方創生團隊匯集於此,更希望作為國際想了解台灣地方創生發展的門戶,無論是想要理解台灣作法或尋找地方創生合作夥伴,更希望將台灣成功經驗推廣出去。

 

台馬首場交流會於7月31日晚間舉行,由陳董事長和顏能通、柯勇全、任聿新三位董事參與,及來自台灣與馬來西亞關心地方創生現況的民眾線上參與。第一場交流會主題「地方創生始於社區扎根」邀請台馬兩國長期投入社區營造的台南山海屯社會企業執行長許明揚和馬來西亞柔州「麻河時光」創辦人張國強聊聊在地方蹲點會面臨的課題,例如如何透過社區營造組織,優化老街區的生活環境、提升老街區人潮並整合在地業者推動觀光產業,推展地方創生的新生活運動。

 

許明揚更分享老屋改造經驗並結合實境體驗,並認為文化資產的虛實整合已成為未來十年的重要議題;張國強則分享精采的在地媒體創辦雜誌經驗,幫助社區居民找到文化自信。兩位與談人雖然分屬不同國家文化,但都認為幫助社區就是幫助自己,社區營造要像流域的概念一樣互助而非單打獨鬥。

 

2022「小地方大未來」台馬地方創生跨國線上交流會,自7月至12月將舉辦6場次,邀集台馬12位地域實踐者來進行跨國線上交流,主題涵蓋社區營造、地方創生、老屋活化、產業轉型、地方品牌、職人工藝、循環經濟等,讓台灣了解自身的文化優勢及地方內容,也看見馬來西亞觀光資源以外,更深度的人文社會脈絡,歡迎關心地方創生與城鄉永續發展的朋友免費報名參與。第二場「特色遊程設計從挖掘地方DNA開始」即日起開放報名。

 

2022-07-26
2022尋路共創塾_地方見學旅第五站:嘉義

【關於尋路共創塾】

2022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期待透過林事務所的企劃經驗展開雙方合作,規劃一趟的全台尋路交流計畫,計畫將以一月一地的節奏,期盼能走遍台灣各縣市,聆聽地方聲音,進行雙向交流,期待透過這樣行動創造在地交流,並能 經由認識與挖掘,串連起更多後續合作,共創的好機會。

  

【地方見學旅】

第一階段為預計造訪一地的三個團隊,安排個別造訪及互動交流,能更為深刻,透過這樣方式,能真正聆聽在地團隊的心聲並了解其所需協助的問題。

第二階段,將緊接著將擇合適地點來舉辦「在地共創」為名的交流會,由林事務所 林承毅執行長主持,活動進行時間預計在拜訪完在地團隊之後進行,活動將對外開放報名,並將邀請已拜訪過的三組地方團隊共同出席,期盼能在兩個小時的過程中,針對地方以及各自面臨的困境,進行綜合性的交流對談,透過這樣的方式能為地方的未來梳理出一條可期的方向。

 

【第五站:嘉義】

從基隆、桃園、台中、彰化後第五站來到嘉義,用一天的時間參訪了嘉義大林的團隊 大林好、十信視界、泰成中藥,以及下午在萬國戲院的共創交流會。

本次參訪主要在大林,在這個慢城之城,有著一位默默守護文化資產12年的江明赫大哥,靜待在地夥伴、返鄉青年加入,雖然改變很緩慢但意志卻非常堅定,漸漸的也迎向更有特色的大林。而來自其他鄉鎮的團隊也各自有不同的行動方案,展現自身的文化自明性,也很榮幸可以有公部門與會,一同交流嘉義地方創生模式與對未來的想像。

與會團隊

諸羅設計塾

嘉義異鄉人

慶成堂工作室

拾蚯樂Circular/蚯蚓/蚯蚓糞

大林好

諸羅部屋

溪計畫

萬國戲院

十信視界

泰成中藥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本基金會陳董事長也在十多個團隊交流完畢之後,特別提幾點建議:

✓地方創生是整合性計畫,偏向地方經濟振興,希望透過不同方式來進行永續的規劃,不斷滾動檢討。

✓既然地方發展要升級,大學USR是非常關鍵的結合,各地的大學應該要和地方有所連結。

✓CSR中所談的企業社會責任,應該要回應SDGs指標,而地方創生團隊的商業模式也要思考環境永續。

✓台灣在後疫情時代,人口稀缺、數位轉型與淨零碳排等議題上,從現在趕快捲起袖子來做。

✓組織型態建議以公司化經營,方能對應企業的投資和社會責任。

✓團隊間應該要共好和分工。

✓守住本業,保有投入地方創生的初衷。

 

主辦單位: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企劃統籌:林 事務所

2022-07-05
2022尋路共創塾_地方見學旅第四站:彰化

【關於尋路共創塾】

2022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期待透過林事務所的企劃經驗展開雙方合作,規劃一趟的全台尋路交流計畫,計畫將以一月一地的節奏,期盼能走遍台灣各縣市,聆聽地方聲音,進行雙向交流,期待透過這樣行動創造在地交流,並能 經由認識與挖掘,串連起更多後續合作,共創的好機會。

  

【地方見學旅】

第一階段為預計造訪一地的三個團隊,安排個別造訪及互動交流,能更為深刻,透過這樣方式,能真正聆聽在地團隊的心聲並了解其所需協助的問題。

第二階段,將緊接著將擇合適地點來舉辦「在地共創」為名的交流會,由林事務所 林承毅執行長主持,活動進行時間預計在拜訪完在地團隊之後進行,活動將對外開放報名,並將邀請已拜訪過的三組地方團隊共同出席,期盼能在兩個小時的過程中,針對地方以及各自面臨的困境,進行綜合性的交流對談,透過這樣的方式能為地方的未來梳理出一條可期的方向。

 

【第四站:彰化】

從基隆、桃園、台中,第四場我們來到 #彰化,用兩天一夜的時間參訪了南彰化的團隊 #溪洲 我愛溪州 I Love Hsichou#北斗 田野勤學#永靖 彰化縣永靖鄉共好協會 ,以及在北斗 #保甲事務所 進行16組團隊的共創交流會。

美伶姐在上回到訪北彰化後,認識旅庫。彰化luko Changhua travel library卡里善之樹-為愛撐傘 、小鎮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奇步應用 、卦山村後,一直很希望認識南彰化的團隊,這次尋路共創塾的共創交流會也特地安排在北斗,更感謝田野勤學陳光鏡協助借用縣定古蹟保甲事務所的空間來進行一整個下午的交流會。 來自田尾、田中、永靖、彰化、鹿港、社頭、和美等團隊就像一塊塊拼圖,拼出彰化地方創生的地圖,介紹著如何落地深耕與跨界整合。

在這個六都以外人口最多的縣市、全台最敢生的縣市,人口卻依然嚴重外流的地方,談的創生是為了要留下來,因此怎麼生活,在這個權力結構繼承遠大於流動的地方,還是可以去參與自身所關注的社會議題,面對課題、挖掘地方魅力,用自身的行動去實踐對地方更好的改變,創造可長可久的商業模式,組成團隊支撐彼此,組織串連組織的方式去共好,也就是留下來,也要落地生耕去思考怎樣可以讓城鄉永續發展。

 

與會團隊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寶斗之光青年論壇

彰化縣旅遊產業協會

我愛溪州

小鎮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鬆勢三日節

巷弄長壽計畫

奇步應用

解憂設計/卦山村

卡里善之樹

未來地圖有限公司

白色方塊工作室

好食好事基金會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

田野勤學

彰化縣文化資產學會

 

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何培鈞董事也在十多個團隊交流完畢之後,特別提幾點建議:

✓地方長期經營,從點、線、面過程中,必須收斂,否則容易變成沒有效率的開始。

✓長期耕耘的地方,必須留意場所房租漲價的問題,運營如果順利,積極思考透過銀行貸款,買下資產進行永續經營規劃。

✓在地方蹲點倡議,通常我們自己認為好的創生倡議,其實,經常也造成其他人新的困擾,因此,溝通需要謙虛以及耐心。

✓地方小聚未來未必都是青年參與,如果換成企業代表與會,或許,會更有資源與力量。

✓為了能夠在家鄉好好的活下去,就必須積極了解外地城市的需求,以及企業的規格與預算,製作出地方最符合外地市場期待的東西給他們。

✓一個地方長期的經營,如果沒有累積經驗的數據,那不能算是社區營造,那只能成為地方活動而已。

✓透過科技導入提升在地經營效益,也能夠將自己經驗透過科技,跨域輸出。

✓大家可以努力,讓今天地方創生所有的議題,成為彰化未來最美的觀光風景,不再是美食、小吃與景點而已。

✓如果能夠把地方經營遭遇挫敗的經驗,予以正面樂觀的詮釋,就是一種創生的能力。

✓我們很愛自己的故鄉,但是,我們完全不認識自己的故鄉,因此,大家離鄉發展,也很難再回來家鄉落地深根。

主辦單位: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企劃統籌:林 事務所

2022-06-23
跨世代聯手讓地方發光發熱!地方創生不只是年輕人的責任,全齡共創才是王道
跨世代聯手讓地方發光發熱!地方創生不只是年輕人的責任,全齡共創才是王道

地方創生除了鼓勵青年投入,更核心的價值應該在「全齡共創」,才能共好共榮。雲林古坑創樂子生活學苑是由近十位創業者共同經營的社會企業,組成有返鄉、移居、尋找人生第二春的年輕媽媽,以及被感動留下來的大學生。來看青銀如何在地共創?

一個假日的午後,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的馬雨沛助理教授帶著一群準備做畢展的同學來到「地創放送」空間體驗及交流。畢展的主題是「青銀同夢、共創美好」,Slogan是「作伙邁老」(台語)。

當這群即將邁向人生下一站的準畢業生走訪偏鄉社區後發現,地方創生可以鼓勵青年投入,但更核心的價值應該在「全齡共創」,才能共好共榮。在馬老師的指導下,他們為四個偏鄉拍攝在地故事的影片,深入探討青銀共創的價值,是精彩之作,在推動地方創生的路上,我樂見年輕人的視角跨越自己所屬的世代。

創樂子生活 雲林古坑的青銀共創 

循著雲林著名的古坑綠色隧道往前行,小徑彎進去你會發現一個剛長出來的小秘境——創樂子生活學苑,是由近十位創業者共同經營的社會企業,組成有回鄉人、移居人、尋找人生第二春的年輕媽媽,以及被感動留下來的在地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