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20台灣地方創生|第一個五年的回顧與反思,創生政策如何更好?
-
台灣地方創生走過第一個五年,挺過疫情的地方團隊,將數位創新、人才培育、永續觀念導入團隊經營,再加上公私協力,讓創生議題持續發酵,但創生政策的下一步可以如何更好?團隊要能未雨綢繆,調整體質,做好因應與準備,不過度仰賴補助才健康。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這句在小時候作文常用的開頭詞,用在Covid-19後的今年,特別有感,一眨眼二○二三年將結束。時間過得特別快,究其原因,我以為一來是解封後,周遭親朋好友飛來飛去,以為近在咫尺,事實上卻是移動自如的遍布世界各地,來來去去,時間就在彈指間滑過;二來是疫情解封後,需要儘速整備與歸位,重新恢復互動交流的工作,一個接一個,毫無喘息的機會。就這樣,台灣推動地方創生計畫第一個五年轉眼就將屆滿!
疫情期間的存活妙計
二○一九年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二○二○年就遭遇世紀災難Covid-19,經過三年疫情,存活下來且持續向前邁進的地方團隊,我歸納做對三件事。第一件是順利「數位轉型」,提升工作團隊的數位智能與技能;第二件是「人才培育」,讓公司員工在疫情期間跨域學習,賦能戰力與強化組織治理營運能力;第三件則是將永續、ESG、SDGs置入核心的Mindset,跟上全球趨勢。
疫情後,回不去了,數位科技(AI、ChatGPT、區塊鏈、數位資產等)、氣候災難、淨零碳排、人力資源不足、人口結構倒金字塔時代來臨等,都讓我們更加清楚,必須換位思考與重新定位,才能看見未來。
舊方法到不了新地方,「創新」、「科技」與「人才」是三個重要衡量指標,我們樂見創生團隊大致可以掌握關鍵要素,沒有被疫情打倒,回到初心,堅持理想與價值。經過試煉存活下來的反而更具韌性,能看出潛能與發展的空間。
公私協力 創生議題能見度高
這五年來,行政院院長換了三位,地方創生政策非但沒有消失,還看到預算補助一再加碼,參與的部會除了國發會外,陳建仁院長曾指出高達十個部會施政計畫中均要有地方創生的項目,這代表中央政府的重視,值得喝采。
-
2023-10-11陳美伶董事長:善用數位工具是地方創生致勝的關鍵
-
善用數位工具是地方創生致勝的關鍵,「科技導入」在國家級地方創生計畫的地位。
早在 2016 年,國家發展委員會就以「設計翻轉,地方創生」的試辦計畫,由上而下的甄選十餘個在地團隊,用專業技術顧問輔導方式,開啟台灣地方創生的早期樣貎。2017 年 9 月我就任國發會主委後,就開始草擬國家級的地方創生計畫草案,陳報行政院核定。2018 年 5 月 20 日由當時候的行政院長賴清德邀集產
官學研召開第一次「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正式宣布 2019 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我們知道,台灣有 150 萬家左右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中更有超過 70%以是所謂的微型企業,每家的就業人口是五人以下。當數位經濟時代來臨,數位化、數位優化,甚至數位轉型,對他們而言,都不是水到渠成的簡單工作,成本及智識能量都有賴政府政策的推力,才有可能往前邁進,這也就是當時國發會團隊經過討論後,一致認為要將科技導入放入地方創生國家級計畫的顯著位置,才能透過縮短城鄉數位落差,讓地方創生所期達到區域均衡發展、振興地方經濟的目的可以達到。所以,台灣地方創生行動方案的最早核定版本,不論是三個核心價值(以人為本、科技導入、產業 DNA),抑或「地方創生五支箭」(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產官學研社共同參與、整合統籌部會創生資源分配、建立品牌),都沒讓「科技導入」缺席!
特別交待上述這一段過程的目的,在 highlight 出這篇文章的主題─數位能力與數位轉型是台灣地方創生發展的關鍵元素之一。時間序告訴我們,就在全面啟動台灣地方創生行動約莫半年時間,Covid-19 疫情爆發,接著,隔離、管制、急速降低移動頻率、WFH 在家工作模式、線下改為線上消費,對大家的生活產生大變化。疫情超乎預期,長達三年的時間,經濟活動受到嚴重的影響,一直到 2023年初才算真正解封。但一切都回不去了!回不到 2019 年疫情尚未發生前的狀態了。新生活、新消費、新經濟已是疫後的 New Normal。
-
2023-09-22用書香點亮地方創生,那些逆勢而生的實體書店們
-
實體書店在這些年透過地方創生如雨後春筍般復活了!台東、新北坪林、花蓮、屏東還有離島等地的地方團隊們,打造各種不同的書店空間利用,雖然在數位與實體的糾結中困頓經營,但不隨著科技網路而凋零,反而越發興盛,隨著地方創生的步伐遍地開花。
2023揮別疫情,我們好像面對一個嶄新的世界,大家都急著找回流失的三年。時間過得特別快,轉眼已過立秋,天氣依然酷熱,是秋老虎發威還是氣候變遷?六月份我雖然也出了國門,但最多的時間依然是在台灣各地走訪成長中的地方創生團隊。意外地發現,多元創新的經營模式與用心,實體書透過地方創生如雨後春筍般復活了!跟風嗎?不是!是看到需求!
二個事件 看見實體書店的需求
一月,信義誠品宣布今年十二月熄燈,就在大家一片惋惜之際,誠品松菸店將接手二十四小時書店的訊息,讓讀者及關心文化產業的夥伴吃下定心丸。
七月,媒體披露政大書城即將停業,僅存二個門市花蓮、台南也將面臨走入歷史,經過一番努力,八月十五日創辦人李銘輝深夜聲明,在眾多讀者鼓勵及取得供應商共識後,決定繼續營運,得到大家的肯定與感謝。
這二個事件,讓很多朋友開始討論在數位電商當道的今天,實體書店要如何存活?網路科技會改變人類生活的本質與型態,但並不表示既有的商業型態都會面臨消失的危機,像政府支持的獨立書店、逐漸有能見度的有機書店等,都讓我們仍懷抱著夢想與希望。加上台灣的出版事業,雖然在數位與實體的糾結中困頓經營,但文化人的傲骨及堅持,台灣的出版新書頻率仍然屬於世界的前段班。
而我走踏地方的過程中,發現一股良善的實體書復活生態正在蘊釀及萌芽中。
-
2023-03-22地方創生體檢報告|共好的未來沒有局外人,攜手企業跨出同溫層
-
台灣推動地方創生已邁入第五年,對於一個國家級永續推動的計畫而言,適時回頭檢視找出正確的道路,才能均衡發展的朝目標挺進。審視台灣歷年地方創生績效,除了政府計畫、人才問題及數位轉型備受重視,今年願化被動為主動、突破同溫層,攜手企業一起同行。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已來到2023年春天,台灣推動地方創生也已邁入第五年的進程。回顧過去四年,夾雜著三年Covid-19疫情的擾局,雖有擔心,但我們不僅是勇敢的撐下來,更在所有團隊努力轉型與調整策略下,沒有讓剛升火的灶冷下來,反而越燒越旺,方向更清楚,力量更強大,著實令人欣慰與開心。藉此,感恩所有對台灣地方創生付出的每一顆螺絲釘,因為有你們,我們才能緊緊的栓在一起朝向台灣區域均衡發展的目標挺進。
體檢報告透漏什麼訊息?
在台灣推動地方創生甫滿三年之際,起心動念想做一份體檢報告的目的主要思考邏輯是,大家常說三年有成,這句話出語本《書經.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句下唐.孔穎達.正義:「三年一閏,天道成,人亦可成功,故以三年考校其功之成否也。」
雖然三年未必有成,但對於一個國家級永續推動的計畫而言,正好是一個暫停腳步,回頭檢視的時機,目的是為了找出正確的道路,並繼續無所畏懼地向前行。
體檢報告透漏的第一個訊息是,地方創生團隊超過半數滿意政府推動的地方創生政策。
-
2022-12-21年度地方創生關鍵字|共好、 信任、創新,先合作再分工的行動要訣
-
「共好」、「信任」與「創新」對地方創生的未來下了一個很棒的註腳,在地夥伴團結合作、一同創新打響地方品牌,以永續為核心的「共好」機制,是需持續共同努力的課題。
或許是疫情趨緩,抑或是九合一地方選舉動員的推波助瀾,2022年最後一季,地方持續被擾動著。
這三個月來,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各式大型活動紛紛恢復舉辦,中小型的展會、市集、座談會也從未停歇。我看到熟悉的地創團隊穿梭在活動現場,所有主理人的身影在這一季中能量盡出,展現無比熱情與活力,也帶動許多重要議題討論的浪潮。在疫情與選戰的紛亂中,一道由地方創生帶動的正向發展光芒正在綻放,著實令人開心與感動。
收穫地方創生關鍵字
十月微笑台灣舉辦的亞洲城鄉創生論壇上,總監李佩書對地方創生做了這樣的釘選,她說:「地方創生的核心是共好,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合作、也是人對環境的珍惜善待。」
十一月矽谷創投教父Tim Draper出席今年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活動演講提到,「台灣是很美的地方,人民受到很好的教育,你們所需要的是信任彼此、嘗試錯誤,直到取得成功。」
嚴長壽總裁在第三屆台灣地方創生年會的分享中,引用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的一段話,「靠對抗既有現實,你永遠無法改變現狀。要改變現狀,就試著建立新的模式讓既有的模式自然被淘汰。」
這三段話的意涵,扣合了「共好」、「信任」與「創新」三個概念,對地方創生的未來也下了一個很棒的註腳。
形成典範 產業串連打團體戰
新北金山溫泉因為雪隧通車,一度消失在台灣溫泉地圖中,也曾因陸客北海岸旅行社制式行程的規劃,陷入被路過與錯過的窘境。
但金山人勇於看到自己的優勢,捐棄本位成見,創造先合作再分工的機制,在疫情期間,透過「北海創生」公共論壇凝聚在地人的土地認同,共創新的商業模式,以「金山漫遊」地域品牌,打造「值得來超過一百次的金山深度探索」整合遊程,串連區域內的「食、宿、遊、購、行、湯」各種生活體驗與身心療癒活動,迎接解封後的國內外遊客。
-
2022-06-23跨世代聯手讓地方發光發熱!地方創生不只是年輕人的責任,全齡共創才是王道
-
地方創生除了鼓勵青年投入,更核心的價值應該在「全齡共創」,才能共好共榮。雲林古坑創樂子生活學苑是由近十位創業者共同經營的社會企業,組成有返鄉、移居、尋找人生第二春的年輕媽媽,以及被感動留下來的大學生。來看青銀如何在地共創?
一個假日的午後,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的馬雨沛助理教授帶著一群準備做畢展的同學來到「地創放送」空間體驗及交流。畢展的主題是「青銀同夢、共創美好」,Slogan是「作伙邁老」(台語)。
當這群即將邁向人生下一站的準畢業生走訪偏鄉社區後發現,地方創生可以鼓勵青年投入,但更核心的價值應該在「全齡共創」,才能共好共榮。在馬老師的指導下,他們為四個偏鄉拍攝在地故事的影片,深入探討青銀共創的價值,是精彩之作,在推動地方創生的路上,我樂見年輕人的視角跨越自己所屬的世代。
創樂子生活 雲林古坑的青銀共創
循著雲林著名的古坑綠色隧道往前行,小徑彎進去你會發現一個剛長出來的小秘境——創樂子生活學苑,是由近十位創業者共同經營的社會企業,組成有回鄉人、移居人、尋找人生第二春的年輕媽媽,以及被感動留下來的在地大學生。
-
2022-03-28地方創生不等於觀光,但在地體驗可以為產業加值,打造台灣永續價值
-
從永續旅遊的角度出發,一個鄉鎮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疫情過後,台灣用什麼吸引國際旅人遠道而來?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認為,似乎能夠在「地方創生」當中找到答案。
二〇一八年一個秋日的晚上,我與一群馬祖青年擠坐在海景第一排的「日光春和」,一邊聽海浪拍打聲,一邊聆聽他們的「苦水」!
馬祖受限於天候,觀光淡旺季明顯,促成大家的聚焦討論。當時尚未有Covid-19疫情,但因陸客不來,台灣本島中南部旅遊業者哀鴻遍野,政府順勢推出一系列的季節性國旅補助。眼看隨著選舉逼近,政策性補助好像沒有要劃下休止符。
這種可能形成常態性補助的趨勢,在業者眼裡,是糖衣還是毒藥?
一位二代接班的馬祖媳婦舉手發言,他說,他們家經營的旅宿不參與補助計劃,理由是,一旦補助結束,遊客對價格的印象會讓業者無從定價,經營品質無法提升,更甭談永續觀光了。我試著問他,那你的業績有受影響嗎?
他回答,除了陸客減少之外,業績穩定還略有成長。其他業者則靦腆的表示,補助請款核銷手續太麻煩、又無法提供現金流的即時援助,但「不要補助」四個字,還是有點難以啟齒。
台灣用什麼吸引國際旅客?
因為工作關係,我常會見到歐美各國駐台代表,也常私下交流。一次餐會中,來自歐洲旅遊大國的代表問我,「你認為歐美人士,搭十幾個小時的飛機飄洋過海來台灣旅遊的目的是什麼?」「你認為在CNN打台灣風景及形象廣告,可以吸引歐美觀光客嗎?」
不等我回答,他說:「我們不是來看台灣的大山大海,也不是來找宏偉的歷史建築,是想來體驗台灣人的生活,看看這裡的活力與生命力。因為我們很好奇,這個小島是如何孕育出這麼多美好的人事物。」
原來,遠道的旅人要的是在地的感動與好奇心的滿足。